本文出自農林通訊第一卷第五期1950年(民國39年)5月,作者:吳振鐸。本文重點提到當時臺灣的茶產業,可能進入發展綠茶的新階段。
一、 本省是否可以發展綠茶:有部分茶界人士,認為臺灣不宜發展綠茶。理由一、本省自然環境不適合製造綠茶,品質難上乘;理由二、本省過去從未生產綠茶,技術與設備俱缺。在同一條件下,本省綠茶品質最高點比不上珠茶或眉茶,若能生產品質劃一平均在水平線以上且成本較低的產品,亦能在市場上占一席之地。至於第二點,本省製造紅茶等有相當基礎,現有製造烏龍茶用的乙種釜炒機,望月式揉棯機及乙種乾燥機都可用作製造綠茶,其他機器向日本購買後亦可在本省仿造。二、 怎樣製造綠茶:綠茶產自我國內陸及日本,我國多用人工製造,品質優良,成本較高;日本多用機械製造,品質劃一,利益較厚。日本綠茶仿自我國,故製法類似。其最大不同處,我國用鍋炒殺菁,日本用蒸氣殺菁。茲將其製造法分述於後:(1)我國綠茶製造法,綠茶製法是將生葉經殺菁,揉棯,乾燥即成粗茶。外銷方面以眉茶,珠茶及淮山三種為主,此三種茶中以眉茶銷路最廣,且適合在本省發展,(2)日本綠茶製造法,日本綠茶製造方法均仿自我國,先仿平水綠茶,奪佔美國市場,後又仿製蘇聯南部及北非等國家最喜歡的我國貢熙型茶,改稱玉綠茶。三、 如何發展臺灣綠茶?(1)設立綠茶示範工廠;(2)確定臺灣綠茶標準製造法;(3)舉辦綠茶短期講習班;(4)嚴格檢驗出口綠茶;(5)規劃綠茶產製區域及時期。
綜上各點:本省若能在「計劃生產」和「質重於量」的大目標下,力謀綠茶的發展,前途大有希望。筆者就上列三點提出意見,以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