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平鎮茶業試驗分所 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年報

此年報為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整年度研究報告,內容包含茶樹育種試驗、茶樹栽培試驗、茶樹土壤肥料、茶樹病蟲害試驗、茶葉製造試驗與農業機械。年報印於1967年(民國五十六年)十月,所址為台灣省桃園縣楊梅鎮埔心里。

茶樹育種試驗中,選育適應本所、頭屋、瑞穗、三灣、礁溪、淡水與新埔的新品種以供衰老茶園更新種植,並希冀提高單位產量與紅茶質量。全年製造的紅茶鑑定,因品種之特性不同,有部分品種適製條型茶、有些品種則適製碎型茶(如臺農478號),亦有不適合製造條型茶的。將各地的春、夏、秋季生葉製造成茶,試驗品種以627、483、705、609及478等品系之品質較優良。茶樹育種探討雜交方式與授粉時間,結果顯示1.去雄後隨即授粉的結實率最高。2.用鑷子從花瓣花絲基部去雄者速度最快,且結實率不受影響。3.花蕾之去留對結實率無影響。茶樹扦插生理探討pH濃度對發根與發芽的關係,結果顯示,不論新芽葉數、新芽第一葉長度、根最長度、根羣長度及寬度,均以pH5.5處理最佳,蒸餾水(CK)最差。探討最適當遮蔭程度且能促進扦插成活率及節省灌溉工資,發現扦插成活率以遮蔭50%最高、遮蔭75%次之,新芽第一、二葉長度及寬度,第一葉面積、第二葉厚度,均以75%最佳,CK最低,新芽第一葉厚度則以遮蔭50%者最厚。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耘心
  • 創作者
    平鎮茶業試驗分所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67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