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年報為1963年( 民國五十二年)整年度研究報告,其封面茶業錯植為葉字,內容包含茶樹育種試驗、茶樹栽培試驗、茶樹土壤及肥料、茶樹病蟲害試驗、茶葉製造試驗、農業機械與示範推廣。印於1964年(民國五十三年)十月,所址為台灣省桃園縣楊梅鎮埔心里。
茶樹栽培試驗中,茶園綠肥作物品種保存研究9種魯冰品種,發現Indigofera Hirsuta 種生長最旺盛,可提供做為茶園推廣種植之參考。茶樹遮蔭試驗顯示,對製成紅茶之品質差異不明顯。但遮蔭程度大者,品質有降低的趨勢。綠茶品質則是無遮蔭區有顯著差異,茶樹生長不健旺、原料品質也顯著降低。而紅茶開湯中的茶單寧類,在無蔭區稍高、全蔭區稍低;綠茶開湯中花青素類皆不明顯。茶樹土壤及肥料試驗中,探討採摘方式與施肥量之關係,在5個品種試驗中發現施肥量多,手工採摘法產量高於剪採法。且不論製造綠茶或紅茶,剪採法普遍較手採法品質低劣,尤以夏、秋茶更為顯著,充分印證生葉品質與製茶品質有高度相關性。製茶試驗研究中,探討不同機械性能對碎型紅茶製造法其成茶之外形、色澤、水色、香味及葉底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紅茶品質以切菁法最優、C.C.C.法次之,對照CK又次之,Rotorvane型較差。另紅茶與烏龍茶萎凋法探究萎凋方式對品質的影響,並尋求最適當的萎凋法,試驗以成茶之外形、色澤、水色、香味及葉底做評分,結果顯示,紅茶以室內自然萎凋為優、室外1/4遮蔭萎凋次之、室外自然萎凋較差。烏龍茶則以室外1/2遮蔭萎凋為優、室外1/4遮蔭萎凋次之、地上人為控制萎凋又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