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平鎮茶業試驗分所 1958年(民國四十七年)年報

此年報為1958年(民國四十七年)整年度研究報告,沒有目錄,內容包含茶樹育種試驗、茶樹栽培試驗、茶園土壤及肥料、茶樹蟲害試驗、茶樹病害試驗與茶葉製造試驗。此抽印本印於1958年(民國四十七年)十二月,所址為台灣省桃園縣楊梅鎮埔心里。

茶樹育種試驗中,將16種品種試製成包種茶,感官品評結果顯示,以青心烏龍品質最優、其次為61號;製成包種茶之香味,除青心大冇外,則以61及101號為最優;烏龍茶品質以101號為最優、其次為61號66號及121號等。對照組品種均難以相較,尤其101號之具有特高香味。9種品種試製成紅茶以77號為最優,其次為29號。前者水色及香味均為9品種所不及,而29號香味及水色較77號差,但其葉底色澤極為鮮艷。茶樹栽培試驗中,利用葉部診斷法檢定茶樹氮肥需要量之研究中,發現全年生葉收量多遂氮肥施用量增加,其中每公頃施用60公斤時,增產量最為顯著。就季節而言,春夏兩季生葉收穫量最多、秋茶次之、冬茶最少。茶葉製造試驗中,紅茶應用Legg式切茶機改良紅茶製造流程,結果顯示1.減少萎凋揉捻及精緻的設備及人工,降低生產成本,2.縮短加工時間,3.不受天時(候)等限制、品質較一致,且能提高水色、滋味及葉底,較普通紅茶更容易溶解,4.24吋揉捻機改造Cone式揉捻機(揉捻心棒5吋)為佳,5.揉捻時間50分鐘為優。綠茶利用珠茶整形機進行整形者,較再乾機整形者為優,尤其形狀、色澤、香味為佳,但水色反而欠佳。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耘心
  • 創作者
    平鎮茶業試驗分所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58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