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年報為 1954年(民國四十三年)整年度研究報告,整本以手工印刷為主,內容包含茶樹栽培試驗研究、茶樹育種試驗研究、製茶試驗研究與茶業化學研究。印於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十二月,所址為台灣省桃園縣楊梅鎮埔心里。
茶樹栽培試驗中,綠茶採摘時期比較試驗顯示,綠茶品質以採摘期早者(嫩採)為佳,中期採摘者次之。早採區形狀優美,香味也非晚期及末期採摘者所能及。綠茶採摘時期比較試驗結果顯示,剪採者生葉收量雖較手採者多,但品質遠較手採者差,且多為老葉及梗,經精製後正茶亦少,是以欉植及管理較粗放之茶園不適宜於用採摘剪進行採收。茶樹育種試驗中, 1949年(民國38年)育成的新品種,在歷年平均存活率以臺農29號最高,抗旱力強且生育旺盛,三義、中壢與龍潭等處兩年來適逢乾旱,該品種抗旱力最強、最受茶農歡迎,可做為本區將來發展紅茶推廣種植之優良品種。製茶試驗研究中,烏龍茶以40℃熱風萎凋40分鐘,與日光萎凋進行比較。感官品評結果顯示,烏龍茶之形狀隨熱風溫度之提高或熱風時間之延長而增加其碎片百分率,色澤與水色在熱風溫度較高(42℃~45℃)或熱風時間較長(40至45分鐘)其發酵程度亦增加,茶葉之香味則以40℃熱風萎凋40分鐘之處理較為適宜。包種茶以熱風萎凋10分鐘、攤葉厚度1.0~0.7公分,攤菁每靜置時間120分鐘進行攪拌一次,共攪拌四次者品質最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