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打開茶箱的故事,從人工到工業化機械製茶

本圖為打開茶箱的故事,從人工到工業化機械製茶。「安平鎮製茶試驗場」,做為機械製茶的示範,讓製茶業者觀摩機械製茶工場的設備與製造流程,以擺脫人工製茶的舊慣,提高設置機械製茶工場的意願,這是臺灣最早的機械製茶工場。

日本領台之初,總督府極重視臺灣茶業的發展,立即對臺北、新竹等主要產茶地區進行茶業調查以發現各種問題與缺失,立即手推動台灣茶業全面的改革。各項改革方針中,總督府認為「減少生產成本」是臺灣茶業最需改進之處,而減少生產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即是採用機械製茶。明治36 年(1903年)5月,總督府於桃園廳竹北二堡草湳庄埔心(今茶業改良場總場)設置「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製茶試驗場」,簡稱「安平鎮製茶試驗場」,做為機械製茶的示範,讓製茶業者觀摩機械製茶工場的設備與製造流程,以擺脫人工製茶的舊慣,提高設置機械製茶工場的意願,這是臺灣最早的機械製茶工場。總督府在大正7 年(1918年)推出「十年茶業獎勵計畫」,進而使臺灣茶業者漸漸使用機械製茶,各地使用狀況日漸普及。

臺灣茶業自1860年(清咸豐十年)開始,經過40年的發展,但組織與經營仍處於幼稚階段。茶業多數屬於農民的副業,每位茶農所經營的茶園面積很小,平均每戶茶農所經營的茶園面積僅有1.36甲。茶園面積過小,導致生產成本過高,品質無法提昇。因此,臺茶在產量與品質上無法與當時的印度、錫蘭或爪哇等茶產地競爭,因這些東南亞產茶國採用科學方式栽培茶樹,利用機械大量製茶,實施產銷一貫的大規模茶園經營模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胡庭恩
  • 貢獻者
  • 參考資料
    張忠正。2010。日治時期台灣茶業的發展。德霖學報第24期。
  • 時間起
    年代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