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解除經營危機的出磺坑36號井大噴發

出磺坑自日治時期便開始有規模經營的礦場。1895年(明治28)出磺坑被日本海軍部指定為”海軍預備油田”,嚴禁私人開採。由於早期地質測勘技術有限、難以準確描繪地下地質構造,礦場營收隨著淺層油氣的逐漸枯竭及加上政策方向變數,出磺坑礦場的經營多有起落。1925年(大正14)總督府因財政緊縮刪除石油井補助費,剛接下出磺坑礦場沒幾年的日本石油株式會社,立刻面臨經營危機。1926年(大正15)1月份,剛完工的36號井原油大噴發,日產量一度高達216.45公秉,也因此解決了當時出磺坑礦場的經營危機。

出磺坑36號井當時的井況可以由這張日治時期手繪的井眼(孔)剖面圖看出。36號井於1925年(大正14)1月31日開鑽、當年12月21日完工,井深672.5公尺。12月22日之後自噴採油,1926年(大正15)1月11日自噴停止後淘洗去井中泥汙,1月15日午後以彈丸穿孔,而後便大噴發。完工之後10日間平均有37.56公秉的產量。圖中標示了層層套管的尺寸、長度與地下油氣層(標紅),呈現油井的的構造與產能。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黃玉雨、劉彥良撰稿;黃俊銘主持,《出磺坑南北寮礦業生活史--油井山林生活紀事》,苗栗市: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12。
  • 時間起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