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飯田操朗創作於1935年的〈朝〉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中所展示的作品。
藝術家以輪廓清晰與鮮艷的色塊構圖,抽象化物件的形體,而其中作品內所描繪的內容已不同於現實生活中所見的形貌,在飯田操朗童年所創作的〈風景〉也有相似的表現手法。1930年,他在太平洋藝術學校學習,並受到福澤一郎的教導,一開始在學校所學的仍是以古典寫實的技法創作,期間因接觸西方超現實主義、野獸派等現代風格的繪畫技巧與翻譯書籍,逐漸影響其在表現上的方法與追求。由於飯田操朗生平的創作大多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到燒毀,僅存的作品不多,唯一一本個人的繪畫集是1937年出版的《飯田操朗畫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