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從雷羅威小鎮看聖維多利亞山〉即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中所展示的作品。
1861年塞尚來到巴黎,在瑞士畫院習畫。早期的作品大多以寫實的筆法進行創作,到了晚年畫風有所改變,留下多幅溫和、光明,並富含古典主義莊嚴氣息的風景及靜物畫。在1904-1906年間創作的〈從雷羅威小鎮看聖維多利亞山〉,塞尚捨棄透視的視覺,以各種色塊的堆疊,筆觸的走勢、排列、連接、轉換和交織,構成了空間,也產生結構,形成對比和諧的秩序,來表現山的形態以及整件作品的深度空間。巴黎作為人文薈萃的所在,體現跨文化現代性,從印象派到後印象派的健將們,將日本浮世繪的精髓轉化,讓油畫更具平面感的透視、彩色的剪影,富剪裁效果的構圖,透過塞尚以聖維多利亞山為主題的十多幅繪畫系列作品,足可窺見塞尚如何在四十多年間,極力實驗於以顏色的堆疊、幾何形狀、大膽的色彩來描繪自然景色,探索繪畫形式的各種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