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日本攝影師福原信三的〈釣魚〉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中所展示的作品。
在20世紀初的時空下,東西文化之間的交匯,不止於視覺風格的影響,更由於接踵而至法國留學的日本畫家與攝影家的出現而增添精彩;福原信三深受後印象派啟發的景色攝影技法,使東瀛與西方文化之間產生了全然不同的新貌。〈釣魚〉為福原信三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藥學系畢業後,遊歷英國、德國、義大利與法國時,在巴黎所拍攝的作品。他的作品多以記錄風光景色為主,並深受在法國旅居時接觸的後印象派作品影響,也包含了當時在美國興起的「畫意派」攝影的風潮啟發,因此評論家多以其作品與後印象派畫家,如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1891)等作比較。福原信三作為日本知名品牌「資生堂」的第二代社長,是當時少數能夠走出日本、在西方完成學業及長期旅居的日本人,也因而能接觸到當時最先鋒的攝影技術(他的第一台相機即為旅居西方期間向倫敦的Marion 公司訂製),並把這些新的攝影方法帶回日本。在擔任資生堂社長期間,他更創辦了《攝影藝術》雜誌,帶動了日本的攝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