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由堀口大學翻譯的《月下的一群》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中所展示的作品。
1920年代,隨著布列東(André Breton)發表的《超現實主義宣言》,颳起一場法國藝文圈的旋風,日本也在這波浪潮推進下,大量翻譯超現實相關的詩集、論著,《月下的一群》亦是此浪潮之下誕生的譯本。1925年首次出版。堀口大學針對66位法國現代詩人的340篇作品進行翻譯,對日本當代詩歌產生了重大影響。之後,又經過譯者本人的多次翻譯,另出版了數種版本,增加引入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蘇波(Philippe Soupault)、考克多(Jean Cocteau)等人的作品。時至今日,仍有非常多的日語讀者透過《月下的一群》來認識1920-30年代的法國詩人。堀口大學也曾隨外交官的父親在歐美生活了九年,期間學習法文,並接觸到法國的象徵詩。遊學期間,出版《月光與Piero》、《水面書寫》等洋溢著輕快、知性抒情的詩集;回國後,除了譯本之外,亦發行詩文雜誌,將西方現代主義的作品轉譯進入日本。「風車詩社」的成員林修二,曾提及閱讀到關於法國考克多的詩作,也是透由堀口大學的譯本所認識。除此之外,也可以從楊熾昌寫於1937年〈孤獨的詩人——尚.考克多〉中,傳達出考克多短暫停留日本時所留下的印象。

 私人收藏.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