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抽菸者們〉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中所展示的作品。
1920年代的法國,跳躍的都會是驅動的馬達,推動人造世界的發電機。色彩與線條的打鬥、多彩多音且多向度的波動、折射光與熱的萬花筒,衝擊了藝術家的五感,催化其新生命與新視界。〈抽菸者們〉是將突出的煙圈轉化成立體派的平面效果,以圓錐體的形狀堆疊來構成清晰的輪廓與物件。立體派藝術家如畢卡索、布拉克與雷傑等,他們皆受到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的啟發,企圖尋求一種在二維畫布上準確描述三維物體的方法;透過將所表現的圖形,分解成一系列分裂的平面,並使其在類似的多面背景中不斷延伸,使物體與物體之間相互滲透,進而在畫面上建立了一種新的空間型態。雷傑除了繪畫之外,也與製片人勞德內.墨菲(Dudley Murphy)合作構思、編寫和導演了一部達達主義後立體派藝術電影《機械芭蕾》(Ballet Mécanique, 1923-1924),被認為是早期實驗電影的作品之一,正是將其對於立體主義學習的探索,透過把攝影機拍攝機械的運轉,與幾何圖案的元素接合,使圖像幾乎完全脫離了經驗現實,發展出更多類似機械的美學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