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普法戰爭,法國在這場歐陸爭霸戰中落敗,在動盪不安的社會氛圍裡,紅磨坊成為了當時時空背景下尋求放鬆解脫的宣洩出口。紅磨坊的屋頂風車與徹夜點亮的燈光,是法國最具時代象徵的魅惑符號,不僅成為風車詩社同人雜誌《風車》的命名靈感,也成為許多藝術家筆下的題材。
〈紅色風車〉為蒙德里安離開荷蘭、前往法國巴黎時所創作的作品。在當今熟稔於蒙德里安純粹造型(包含線條與顏色的形狀與使用)的風格派作品之前,這是追溯他從立體派與野獸派中學習繪畫風格的重要作品。在〈紅色風車〉中,蒙德里安以垂直—水平構圖,在一個單獨場景或物體中限定圖畫的空間,強調線條的結構,給人水平或垂直線條的視覺感受。由於追求平衡與和諧,所有曲線的張力和動感,以及對角線(斜線)的縱深和不穩定感在往後都被他堅決摒棄。1917年,他創辦《風格》雜誌於荷蘭,強調的正是藝術需要「簡化和抽象」,並且直接進入最單純的表現:直線、矩形和方塊,色彩也簡化為紅、黃、藍,和黑、白、灰。實際上風格派有很大一部分成分是來自於對立體主義的改造,而此時受歐洲前衛藝術影響深遠的日本,在藝術表現上,也受到抽象、簡約的純粹風格不少的影響。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