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糖廠埔里線鐵道歷史脈絡可見日治時期大正2年(1913)、昭和2年(1927)南投縣水里地區交通鐵道圖,說明日月潭發電工程興建的鐵道,進一步帶動臺灣中部的物流發展。
南投埔里製糖歷史悠久,當地居民早在日治時期明治39年(1906)即設立舊式糖廍(製糖工坊),明治42年(1909)改良糖廍陸續出現,糖廍業者最後與日人合資,改為「埔里社製糖株式會社」。明治44年(1911)埔里社製糖株式會社收購埔里往二八水(今彰化二水)的輕便軌道,蔗糖可直接從集集通往彰化販售,節省三分之一的運費。大正2年(1913)埔里社製糖株式會社併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改名為「埔里社製糖所」,蔗糖運送路線仍走輕便軌道,直到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才有所改變。
日治時期大正8年(1919),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開始推動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利用濁水溪上游溪水,經由日月潭調節後導入水里的第一發電所(今大觀發電廠大觀一廠)發電,讓臺灣朝工業化的前進。
日月潭第一發電所位於臺灣中部山區,需鋪設二八水至外車程(今車埕)的鐵道,利於運輸工程設備、材料等物資。二外水到外車埕鐵道於大正10年(1921)12月完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將輕便軌道連結外車埕驛(今車埕車站),埔里的蔗糖能與集集線鐵道接軌,再透過南北縱貫線運往全臺。
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所興建的交通建設,帶動臺灣中部地區「人流」與「物流」,貿易網絡的連結更促進當地的商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