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界引水工程落口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東側,圖中可見武界引水道的出水口,目前落口上方雜草叢生,需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其蹤跡。
濁水溪溪水在日月潭的出水口稱為「落口」,濁水溪溪水自武界引出後,先通過八條隧道與9公尺的明渠,再流入依湖畔傾斜長109公尺的長堤型暗渠,暗渠末端為開口12公尺寬的日月潭平水面,落口放水後可觀察溪水從湖面湧出的情形。
武界引水工程落口屬於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日治時期大正8年(1919)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後,著手推動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目的是將濁水溪導入日月潭發電。工程期間因戰事、經濟大恐慌等影響,造成發電計畫延宕。昭和6年(1931)6月25日,臺灣總督府協助借款美國外債,10月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得以復工。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原屬意在上游的姐妹原周圍興建堰堤,但在參考學者專家意見後,改在武界興建壩體及引水工程。武界引水工程為建造引水隧道,自武界壩引入濁水溪溪水,通過約15公里長的明渠暗渠,將溪水導入日月潭。隨後興建水社壩及頭社壩攔水,使水位上升約19公尺,利用多餘溪水調節日月潭水位,再透過高度差引水至門牌潭發電所(今大觀發電廠大觀一廠)發電,可提供最大電量十萬馬力,同時能將電力運輸到臺北、高雄,供應全臺的用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