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地震後,為加強保護蝴蝶及發展生態旅遊而進行的蝴蝶調查發現,在觀音、彩蝶、本部溪、南山溪、石墩溪及各低山步道旁的岩壁山坡上都常可見到小紫斑蝶食草—盤龍木的芳蹤。
台灣有四種非常具有特色的紫斑蝶,在秋季大部分個體會遷移到高雄、屏東山區集體越冬,春天會再往北遷移擴散到各地,形成世界聞名的「紫斑蝶渡冬」及遷移生態奇觀。它們是小紫斑蝶、斯氏紫斑蝶、端紫斑蝶及圓翅紫斑蝶,這中間數量最多的就是小紫斑蝶(Euploea tulliolus koxinga)。依據2019年埔里地區13條蝴蝶調查步道的每月調查資料,全年記錄到4,249隻次的小紫斑蝶。埔里低山地區常見的桑科盤龍木(Malaisia scandens)的新芽及幼葉是小紫斑蝶的唯一食草;它是蔓性灌木,單葉互生,葉形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5~10公分,寬2~4公分,基部圓形或淺心形,略歪斜,背面略粗糙,全緣或淺鋸齒。單性花,雌雄異株,雄花穗狀花序,雄蕊3枚,花絲紅褐色。雌花頭狀花序,直徑約0.6公分,花柱2裂,紅色長絲狀。瘦果卵形至橢圓形,有肉質花被,1~4個瘦果聚生在一起,長0.6~0.8公分,成熟時紅色。
盤龍木大約是在10月份開花,3 月份可以看到成熟的美麗紅色果實。枝葉、花及成熟的紅色瘦果均有特殊的美感,也是很好的綠美化蔓性灌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