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地震後,埔里發展生態旅遊並進行多次生態調查,依據在埔里進行的鳥類觀察與紀錄,發現埔里近郊最常見的鴟鴞科鳥類主要有領角鴞、黃嘴角鴞及鵂鶹等3種;一般人合稱牠們為貓頭鷹,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這3種都是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眼睛大、臉盤向前、頸部能夠180度轉動、嘴鉤狀而銳利、有銳利趾爪、夜行性、猛禽等是這類鳥類的生態特色。
領角鴞是台灣普遍留鳥及特有亞種,全長約25公分。雌雄鳥的形態相同,臉部有灰色顏盤,角羽明顯。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天然林或人工林,以小型哺乳類動物、蜥蜴、鳥類、蛙類及昆蟲為食,夜間常發出單調的「不、不」聲音。埔里近郊有森林或高大喬木生長的校園、綠地、農場、公園,都是牠生活的棲地,很多在921大地震災中曾於校園及公園住過帳棚逃難的居民,都還記得在難以入眠的秋冬夜裡,聽到來自樹梢的「不、不」鳴叫聲。隨著地震後社區生態旅遊的發展,牠們也是埔里桃米社區的常客,特別是住民宿的訪客在夜間泡茶聊天或在中路坑溪等河流賞蛙時,領角鴞的叫聲此起彼落,是遊客最好奇及感興趣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