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東建和敬山宮

臺東市的建和原名射馬干,是卑南族八社之一。清代光緒年間,來自屏東的漢人洪科盤兄弟移居此地,開始教導卑南族使用牛耕,協助修建射馬干圳,引利嘉溪水灌溉,將附近一帶化為稻田。日治時代結束後,大批來自苗栗、桃園的客家人,雲林、彰化、嘉義的閩南人,以及外省籍退伍軍人湧入定居,形成漢人與卑南族混住的聚落,位於臺東市建和一街的敬山宮,即是由雙方合力興建。

1946年(民國35年),一位居住在建和的卑南族婦女因為久病不癒,由同住部落的漢人許家禮介紹來到臺東市太皇殿祭拜太陽星君,沒多久重獲健康,因此許家禮特地從太皇殿分香火在家供奉,吸引不少有事相求的人登門祭拜。三年後,感受神明恩澤的信徒集資塑造太陽星君神像,並依神明指示輪流在家中祭祀,直至1960年(民國49年)正式立廟建造敬山宮,成為附近村民重要的信仰中心。

歷經3次翻修的敬山宮,正殿供奉太陽星君,同廟祭祀的包括玄天大帝、觀世音菩薩、中壇元帥及太陰娘娘,大殿2樓為觀音大殿,3樓主祀東華帝君,同祀王母娘娘與神農大帝。廟前右側還有座歷史更久的土地公廟,居民稱為大伯公廟,據傳是由二戰結束後搬來的客家人所蓋。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臺東縣臺東市建和一街4巷13號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2.7206868
  • 所在地-經度
    121.051363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臺東縣寺廟之旅 敬山宮。檢自 http://163.28.10.78/content/local/taidon/fuhin/tem/tdc10.htm
  • 撰寫者
    柯宗鑫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2.7206868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1.051363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臺東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臺東市建和一街4巷13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