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民國38年),一名移居臺東、來自屏東東港的魚販黃阿扁,從家鄉東港共心堂請回邢王五主公及香爐,在家設壇廣收信徒,後來改遷至平等街搭建草屋設堂,當時的堂主為廖石土,後來草屋因故遭到拆除,神明暫由廖石土供於家中。此時信徒分做兩派,廖石土日後遷至寶桑路立堂,即為忠善堂;另一派信徒則輾轉來到精誠路建廟,即是今日的忠合宮。
忠合宮的正殿建材為鋼筋水泥加強磚造,整體建築最大特色在於屋頂風格,採南式、燕尾脊、正脊飾雙龍朝三星,為剪黏作品,華麗極富藝術性。廟內以邢府千歲為主神,同廟祭祀的神明包括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白龍庵五福大帝,以及駕前什家將等。主要祭典為農曆八月廿三日邢府千歲聖誕、農曆十月十三日開基紀念日。
目前忠合宮採管理委員會制,經費來源由信徒自由捐獻,設有民俗藝陣「什家將」。內部亦提供具公益性質的住宿服務,不訂價採隨喜添緣金的香客房數十間。此外,忠合宮還成立社團法人「邢天王無量救世功德會」,投入急難救助及社會公益活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