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文森.梵谷(Van Gogh)的〈播種者〉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中所展示的作品。
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日本首次參展,便帶來浮世繪造成全場轟動,促進日本主義(Japanism)的風潮興起,影響當時遠在法國的印象派藝術家們,梵谷也將愛慕日本浮世繪的情懷運用到他的畫作中。梵谷為〈播種者〉這個主題繪製超過三十件相關的草稿與油畫,描繪了夕陽前的撒種者。梵谷的〈播種者〉受到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的作品〈播種者〉影響,但在梵谷的版本中,天空使用了黃綠色、淡粉色與明亮的亮橘色太陽作為調和,畫面以地平線切為上下的平整區塊,田野的紫色以及人物的藏青色,兩者之間分割成強烈、鮮明的對比,當年正是梵谷與保羅.高更(Paul Gauguin)一起工作的時間, 高更認為梵谷在他的作品中應更少地利用現實,而更多地利用他的想像力,在〈播種者〉強烈對比的色料使用與厚實、經緯錯綜的長短筆觸中,表現了藝術家的內在激情與紛動的情感。在當時來說,梵谷選擇揉合的形式並非只是單純再現對自然的觀看,也反映日本除了作為西方視域中的異國情調外,更象徵一種生活及藝術的彌合過程,連結彼此間和諧的可能性。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