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照片是高雄市前鎮區的拆船工頭陳啟清,於1963年在南沙群島太平島拆船,結束回來時簽核的臺灣省入境證副本。「南沙,我去7趟;東沙,我去4趟。」陳啟清非常地驕傲說,因為這案子早在幾年前就找上他的公司,但是剛好他要當兵,老闆認為這案子沒有陳啟清做不了而拒絕承接,一直到他退伍才接手這艘危害航道的二戰沈船,後來又去東沙處理了一艘航空母艦。南沙群島為台灣最南端的領土,屬於軍事管制區,在戒嚴時代除非軍方相關人員,否則一般人無法抵達。因此留下這張「出入境證明」,可見當年的國際局勢與臺灣政治社會氛圍。在第二張照片中,陳啟清因生平第一次踏上南沙群島,特地在刻有「南沙群島太平島」和「總統萬歲」的紀念碑前合影。陳啟清,1937年生,高雄鼓山人,15歲起就在拆船業討生活,雖然只有高雄市立內惟國民學校畢業,但是他能在短時間內精準地判斷各國各類的船型和拆裝順序,在不同時間安排不同團隊進場施作,「船拖進來,我就知道怎麼拆。」陳啟清說,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才安全,切下來的鋼板最大最平,讓獲利最大,耗損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