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地震後,潘英傑兄弟親手打造的巴宰原鄉,無疑是展現巴宰文化最佳的場域。從前巴宰族的耕獵生活,飲食文化,都可以在這園區展現。巴宰原鄉裡有個菜園,是潘英雄在經營,菜園裡種植許多跟巴宰生活息息相關的農作物,有機無毒,從產地到餐桌,很適合做食農教育。所以有時候在地學校或社區會來體驗傳統巴宰餐,嚐嚐以前巴宰族家常菜。
聊到園中植物,潘英雄如數家珍,原來他不僅會畫畫,還燒得一手好菜,到菜園裡摘些青菜,隨手一炒便是一桌豐盛的「巴宰餐」。潘英雄拿手的巴宰家常菜有好幾樣,「過貓炒梅乾菜」,「炒龍葵」,路蕎等都是。
訪談那天,潘英雄端出一鍋「麻竹筍魚湯」,開始說竹子大有學問:
「以前巴宰生活跟竹子息息相關,蓋房子的材料多用竹子。竹子盛產期可拿竹筍到街上賣,換現金,剩下的就做筍乾,自己吃。」
潘英雄也會做巴宰傳統美食「豬肉給」和「魚仔給」,他說:
「以前沒冰箱,食物多用醃漬法保存。因衛生問題,現在醃豬肉會稍微燙一下,以前是用生豬肉的去醃。魚阿給用小魚,把糯米、鹽巴、米酒拌均勻,封好,三個半月就可以吃,要醃到魚刺完全化掉。醃豬肉一個禮拜就可以吃,因為肉已經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