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傑家族一直生活在南村里,但活動重心還是在愛蘭台地和愛蘭教會,跟南村里反而比較沒有關係。
談到為什麼要打造巴宰原鄉,潘英傑說:「以前巴宰活動都在愛蘭那邊,最近幾年因與暨大、學術界多有接觸,但是人家要來愛蘭看巴宰文化的時候,已經看不到以前的東西。往往僅限於教會的書籍,和愛蘭洗衣池等。雖然以前愛蘭台地的生活都算是巴宰族,但是從前的用品、生活樣貌已經看不到,所以將南村這邊自己以前的家居生活環境整理出來。一方面是因為我喜歡這樣的生活,一方面可以做巴宰文化展示。」
放眼望去,偌大的園區幾乎佔了整座山林,潘英傑將家園從荒煙蔓草中加以改造使它重生,舉凡園區的土地整理、房舍、涼亭、魚池、一草一木,以及各種巴宰生活文物展示,都是921地震後這20年,潘英傑與兄弟一磚一瓦親手打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