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民國88年)921震災爆發,埔里鎮向善里境內許多屋宅橫倒,唯有劉香妹所居住的前「蕭屋」大宅屹立不搖,彰顯這棟古早建物的技術智慧。
埔里西北邊的向善里,在地人俗稱「水尾」,為埔里盆地重要溪流南港溪、眉溪與水流東溪的匯流之地,發展起始可推至1878年(光緒三年)墾主「張世美」申請的拓墾行動,並在19世紀末「北客南遷」潮流中,接受大量來自北部桃竹苗的客家移民。
就耆老所稱,向善里內部可再細分為「觀音山」、「赤崁腳」與「坑內」等三大聚落;除去偏僻的「坑內」之外,交通便利的「觀音山」、「赤崁腳」二聚落皆已喪失客語口說傳統,居民交談以「福佬話
(台語)」為主,為學界所稱「福佬客」。在福佬話為主流的觀音山社區中,現年八十餘歲的劉香妹女士是少數尚能以客語(海陸腔)交談的耆老。就其所稱,她是出生於珠仔山(埔里鎮溪南里)的客籍佃戶家族,1950年代與潘姓夫婿搬入觀音山的「蕭屋」(『屋』為客語的家戶單位),繼承了在地望族「蕭家」分家後所閒置的大宅。
觀音山蕭家,著名的代表人物為仕紳蕭添財先生,早年畢業於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林業科、曾於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演習林(今惠蓀林場)擔任管理職,戰後經營木材業致富,當選「省議員」為自身政治生涯帶上高峰。日本時代家族合資興建的「蕭屋」,聘請工匠繪有美輪美奐的宅內畫雕,即使1950年代賣予劉香妹一家、內部繪飾仍保存如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