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地震重創埔里,橋樑道路損毀嚴重,愛蘭橋經歷重建,並於2002年1月竣工,方成為現在的樣子。
清朝末年,要進入埔里,大多是走集集、水里、魚池的「水沙連南路」路線,需跋山涉水,道路崎嶇,交通很不方便。1930年爆發「霧社事件」,日本政府感受到進入埔里道路實在難走,造成出兵員及後勤補給運輸的困難,對於內山原住民地區的治理問題,因此加速建造了一條「裏南投道路」,並在進入埔里門戶的地方,建造一座吊橋,以方便進出,這就是「烏牛欄吊橋」。烏牛欄吊橋是座鐵線吊橋,當時用鐵線連接左右兩邊峭壁建成,橫跨南烘溪,建成後成為埔里交通樞紐。到現在,醒靈寺下方石壁上,還保留著連接吊橋橋頭的「烏牛欄橋」四字石碑,相當具有歷史價值。1961年國民政府時期烏牛欄吊橋被拆除,改建成水泥橋,並改名為「愛蘭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