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平埔巴宰族群文化復振運動

埔里是人類學、民族學的寶庫,小小的埔里山城有多達十幾個族群。其中被認為漢化已久的平埔族群,是在清朝郭百年事件後大量移入埔里,近年因一連串的文化尋根運動,越來越多的平埔族群在埔里復現。

1980年代,原住民族復振運動正興盛,政府日漸重視原住民的權益和聲音,隨著高山原住民族的陸續正名,許多平埔族群也開始進行尋根、正名、田野調查、歌謠保存、恢復祭儀等活動。在這一波波平埔復振的運動中,巴宰族是很重要的一環。

埔里的巴宰族主要住在愛蘭台地,1980年代以來較不為人所知,僅少數學術研究者及文史工作者關注,直到1999年1月在愛蘭國小舉辦巴宰族群聯合過年活動後,巴宰族群才漸漸為人所知;921地震後,巴宰族人以愛蘭教會為根據地,更加積極地進行文化復振活動,不但年年舉辦巴宰過年活動,更協力編寫族語教材,以保存瀕臨消失的巴宰母語。還在921地震後成立「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組織的建立對推動族群認同,凝聚族群意識有極大幫助。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7號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9742182
  • 所在地-經度
    120.9428867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陳美珍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