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劉禮泉口述:來往福州與台灣的商船

本照片攝於連江縣北竿鄉白沙港。

馬祖各村由山脈區隔,居民生活以各村的澳口為核心捕魚維生,各村境中心亦是信仰中心,守護居民的漁獲豐收、萬事大吉。劉禮泉先生,北竿白沙人,生於1936年,直至1980年離開馬祖前世居白沙村,見證該村從漁村走向戰地經濟的鉅型變化,目前仍連年在元宵擺暝祭典時,回鄉主持請神儀式。

劉禮泉先生熟知白沙村史,根據2020年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採訪,劉禮泉是遷居北竿的第三代,祖父因為打魚、補網來到馬祖。他13歲開始捕魚,抓蝦皮、黃魚、白巾魚、丁香魚。他記得當時漁船之外,還有商船。商船與交通船一起,白沙有商船到黃岐、福州、連江,也有到梅花、福安。這些商船船班不固定,是運貨順便載客,當時也沒有像現在一次有一百多人有搭船,都是問船家明天有沒有開船,這裡有一兩個人想一起搭上去。商船如果到福州,可停馬尾,或者停台江第三碼頭,鹹貨可能會再轉運,最遠能到福安縣,福鼎盛產薯榔,商人再買回馬祖人捕魚用的麻繩原料。

透過商船出發前,向船家登記,採購回來再估一斤多少錢,會賺一手,像二盤商,包括胭脂也是。那時也有大商船依據風向一年跑一次台灣,在塘岐村馬鼻灣等候,錨纜開一個月都有可能,到距離馬祖列島最近的淡水。出台灣的貨品多是福州衫木,到台灣買白糖、茶葉回來(大陸當時沒白糖),這些商人多是福州人、福清人為主,馬祖曾跑臺灣線的僅有南竿張依伙,白沙王仁俤。當時跑一趟臺灣不容易,能成功回來就可以吃好幾年,等於杉木、白糖兩頭賺。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劉禮泉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03/02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