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劉禮泉口述:打蝦皮的生活

本照片攝於連江縣北竿鄉白沙港。

馬祖各村由山脈區隔,居民生活以各村的澳口為核心捕魚維生,各村境中心亦是信仰中心,守護居民的漁獲豐收、萬事大吉。劉禮泉先生,北竿白沙人,生於1936年,直至1980年離開馬祖前世居白沙村,見證該村從漁村走向戰地經濟的鉅型變化,目前仍連年在元宵擺暝祭典時,回鄉主持請神儀式。

劉禮泉先生熟知白沙村史,根據2020年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採訪,劉禮泉是遷居北竿的第三代,祖父因為打魚、補網來到馬祖。一般白沙村民的生活,1940年代是半農半漁,確保同時有漁獲與農獲的收入,度過看天吃飯如跟賭錢一樣的人生,「這把壓下去輸掉就再希望下一把,虧錢虧本明年再做,因為無路可走,只有農或漁兩條路。」他13歲開始捕魚,抓蝦皮、黃魚、白巾魚(pak-ing,手指大,適合曬成魚乾炒辣椒)、丁香魚。在白沙村,漁業以打蝦皮為主,帶魚則是混雜在打蝦皮、圍網等其中的雜魚。蝦皮原本在近海捕撈,後來白沙與塘岐各有三艘漁船到遠海捕蝦皮。冬天捕蝦皮、春天捕丁香、夏天捕白巾,三者網具都不一樣。丁香魚是圍網,船放網後一人在岸上拉,船圍住靠近再拉上岸。白巾魚是放一條線,線隨著潮水流動,魚頭會鑽到網洞裡面。蝦皮是定置網,兩邊打樁定置在海上,掛上魚網後隨著潮水會上漲,口打開、蝦皮就會鑽進去,收網就從尾拉上來,有時候潮水太大,也是會漂走。

白沙村民的工作地點在白沙、進嶼、高登、大坵、後浪坡一帶,沒有固定的漁場,北竿海域為主,南竿人也會跑到北竿海域。過去也有大陸漁船來這裡放定置網,橋仔、中澳口特別多,國民政府來台後才截止,之前兩岸船是流通的。這些地塊海底都是泥土,適合打竹樁放漁網。原則上漁網都放置一年,等隔年季節到了再收回來,收回來的定置網就直接砍掉不要了。蝦皮的處理方法就是曬乾、煮熟、醃漬,運到大陸賣(本地人都是漁家賣不出去)。

劉禮泉還記得,每當夏天時月亮很亮,還有可能白天打魚、晚上種地瓜,時間太忙了,一天到晚要做很多事。小時候打魚早上4點出門,主要看潮水,潮水開定置網才能張開,蝦皮才能進來,潮水緩和就浮起來,知道位置,每根定置網竹子上會寫字,標明權屬。討海一次要組團,大多是兄弟或朋友,一起出錢造船,比如打蝦皮一股四張定置網,六個人就六股,等於24張,有四股、五股、六股。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劉禮泉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03/02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