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過好年,說好話

民國5、60年代的馬祖,一般家庭普遍貧窮,所以,兒童對過年、過節總會滿心期待。華人社會對舊曆年極為重視,過年除了吃喝玩樂以外,在精神層面也賦予諸多的「抽象」意涵。那時村莊裡的老成猶在,鄰居中常見性格拘謹、凡事忌諱、思想「嫩膩」的 婆婆、姥姥,她們在言談時絕不會用「病痛」、「喪亡」、「短缺」…等語彙。長輩之間溝通都能知其所言,唯獨孩童,一不小心就犯了她的忌。所以,每逢初一、十五,媽媽都會叮嚀要過門不入,以免出言不遜把老奶奶嚇壞了。除夕夜,媽媽們會拿「草紙」(早年粗糙的衛生紙)擦拭孩子的嘴巴,此舉的用意是,把孩子的嘴巴當屁股,萬一不小心說錯話,就當他是「放屁」吧。

新年吉祥話有新舊之分,也就是國語和方言之別。可是兩者有代溝,因為阿嬤聽不懂國語,而年輕人不會說典雅的方言。過年期間,國語版的「恭喜發財」、「好運年年來」、「新年快樂」等祝賀語可隨處聽聞,然而方言版的應景頌詞,卻隨老人凋零而漸漸消失在寒冷的北風中。今天我利用此機會,舉四則方言吉祥話語和大家分享。( )中的文字是國語翻譯。

1.    過年、過年,福壽連連。

(過年、過年,大家多福多壽,幸福長長綿綿。)

2.    絡歲飯,有食有剩。

(紅斗裝年飯,象徵年年有吃有餘。)

3.    歲飯絡絡,囝孫野臒。

(紅斗年飯裝飾完成,家中兒女永遠伶俐乖巧。)

4.    做歲、做歲,依弟跬大,依哥富貴。

(時序又過了一年,弟弟會快速長大,哥哥也能功成名就。)

頌詞中的「絡歲飯」是馬祖很重要的過年儀式之一,是由主婦一手包辦。每一年正月初一的清晨,媽媽會以虔誠之心著手製作,它代表期盼與感恩。另外兩則也非常討喜,過年訪友,一進門就開口朗誦,保證會賓主盡歡,若加上眾人的吆喝「好啊、利啊」,那就變成過年的「喝采」了。

照片拍攝年間約於民國74年左右,攝於連江縣南竿鄉介壽村山隴廣場,圖中踩高蹺者為馬祖高中學生,為馬祖高中為記錄學生表演所拍攝,現由陳高志收藏。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影音陳高志、影像不詳
  • 時間資訊
    錄製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影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