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爆破

用炸藥挖坑道或擊碎大石頭,國軍說「爆破」,馬祖話說「拍 [矛童] 溝」(ㄆㄚㄎˇㄑㄩㄣ ㄍㄡ)。這個方言詞彙,如今已不被年輕人使用,再過若干年,它必然走入歷史。[矛童]是罕用字,電腦所無,故只好用組合的方式來呈現。

「爆破」之所以被老鄉親稱「拍 [矛童] 溝」,那是有道理的。馬祖話「[矛童]」(ㄑㄩㄣˋ)的意思是「短矛」,它是鑿洞不可或缺的工具。當小坑洞挖到一定深度時,「十字鎬」就無用武之地了,此時就得用「[矛童]」繼續開鑿。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需要炸藥爆破的地方,必然是挖掘困難或岩盤巨石之處。小時候看見國軍在爆破之前,都會用空壓機鑽孔,鑽孔的工具就像粗大的 [矛童],每鑽一個洞,就會用廢報紙或枯草將洞口塞住。等孔洞鑽到一定數量時,再埋炸藥、設雷管,進行爆破。引爆之前,會安排一位阿兵哥猛吹哨子示警,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員躲入掩體,以免發生危險 。牛角村有一坑道和福澳碼頭同時開工,爆破過程所濺飛的碎石,不時將「西邊山」的民宅屋瓦砸破,民眾怨聲載道的到處陳情要求軍方賠償。

最危險的爆破任務就是挖坑道了,山洞越挖越深,危險度也越來越高。埋幾顆炸藥下去,引爆時就必須響幾次爆炸聲,這需要專人仔細聆聽數著,如此才不會發生意外。挖出來的石頭,就是地區建築用的建材之一。今天縣議會的前身是中心國小的大禮堂,建禮堂所需的石材,就是來自福澳通往山隴的「南北坑道」。這座坑道如今是南竿馬拉松賽跑必經的路線,參賽者跑步其間,若知道它曾為馬祖建校做出貢獻,必然會心有所感,且低迴不已。

照片是國軍利用爆破所得的石塊,營建各種建築物情形。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連江縣文獻中心
  • 撰寫者
    陳高志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5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