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挖防空壕

馬祖坑道的密度是世界第一,但防空壕的總長度也不遑多讓。它是防禦性的工事,從前在海島沿岸到處可見。它不僅能做據點間的連接路線,有時也是電話線的絕佳布線場地。它是大型的壕溝,阿兵哥稱它為「防空壕」,其名實並不貼切。馬祖鄉親稱它為「交通壕」(ㄍㄡˇㄌㄨㄥ 兀ㄛˋ,kouˇlung ngoˋ)和「戰壕」(ㄐㄧㄢ 兀ㄛˋ,jian ngoˋ)卻很傳神。

民國46年,馬祖中學成立於中隴山崗(今介壽國中小)。當時正是戰火連年、風雨飄搖的時代,全體師生一律住校,採軍事化管理。學生住校,其安全措施學校必須思慮周全。民國51年福建沿海局勢緊張,馬祖各級學校提前放暑假,馬中青少棒的台灣之行也宣告取消。教師帶領學生(第4、5屆的學長)齊心合力的開挖防空壕,這是了不起的「壯舉」。從中央幹道下方,大禮堂右側,沿山壁一路挖到物資處(今環保局),全長200公尺,深約150公分的超大壕溝。校方規劃,一旦戰爭開始,可做學生緊急疏散避難的場所。不久,選擇防空洞前面一小段的溝底加鋪水泥,以兼具排水功能,平時也安排學生打掃,維持清潔以備不時之需。

數十年後重返舊地憑弔「古蹟」,發現介壽國中已加蓋變成有植栽的平地,雖然「滄海桑田」,但歷歷往事,依然留在記憶之中。

照片為國軍挖掘防空壕示意圖。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連江縣文獻中心
  • 撰寫者
    陳高志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2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