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3年,國民政府在大陸推行「新生活運動」,強調品德、紀律、整潔、秩序的重要性,藉公部門的強力推行,讓全國同胞切實遵行,以提高國民素質。本運動推行不久,先逢抗日戰爭,再遇國共內戰,終因國民政府播遷台灣而宣告終止。
民國45年戰地政務開始實施,軍政、民政二元歸一,軍方以當年推行「新生活運動」的思維,在前線也推行各項革新措施。執行最徹底的政策是,提升國民義務教育的就學率,這是千秋德政。接著推行「整潔」、「禮貌」、「誠實」三項運動,並創作歌曲教唱。此三項運動先在學校扎根,再由學童回家影響家長。
村莊裡,幾乎每個月都有家庭衛生檢查,民防隊男女隊員或違規民眾,負責打掃公共區域,民眾稱此行動為「做衛生」(ㄗㄛˇㄨㄟ ㄌㄟㄥ )。馬祖中學成立之後,青少年也加入行列,每一學期的〈行事曆〉訂有「社區服務日」,調皮的學生私下改稱為「勞動服務處罰日」。
指導員(副村長)帶著衛生稽查人員挨家挨戶的檢查,檢查的項目,除了居家內外的整理和清潔以外,個人「專屬」盥洗用具的擁有,更是檢查的重點。評定結果分成三個等級,用15 x 5(公分)長寬的紅、黃、白三種顏色紙條,分別印上「最清潔」、「清潔」、「不清潔」的評語,黏貼在受檢家戶的門柱上。副村長規定,一周之內紙條不得撕毀。所以,站在老遠地方,雖然看不到紙上文字,但是,看到門柱上不同的色紙就知道意義了。紅色表示最優,黃色代表普通,白色就是有待改進。被貼白色的家戶,其子弟在學校裡,偶而也會受到同儕的調侃。
各種「規定」或「辦法」,都是為「不足」或「缺乏」而設的。有些理所當然的事,在貧窮的年代卻未必如此。「專屬盥洗用具的擁有」,在今天是極平常的事,可是,觀念的扭轉,卻不是一蹴可幾的。我們「走過從前」,要緬懷過去,也要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啊。
(照片是國立馬祖高中學生「社區服務」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