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指導員

指導員者,副村長也。金、馬地區實施戰地政務期間,軍方派駐各村莊的軍職管理人員。表面上是協助村長處理民間庶務,但他卻是實際的掌權者。

為了達成上級交辦的任務,處理事情得恩威並用。村長畢竟是本村人士,礙於情面,有些話不方便說,故有些政令就很難推動,此時他倆經常扮演黑白臉。村裡的民眾對村長未必很尊重,甚至視村長的話語如「馬耳東風」,但是對指導員的命令絕不敢打折扣。村裡的大小事他都管得著,早期的抓孩童上學、取締賭博、檢查環境衛生…都是他的職責。後來有了管區警察的制度之後,副村長的業務變得單純多了。平心而論,那些出身行伍的管理者,「拿著雞毛當令箭」的事例無日無之。但是,村莊裡的意見領袖,每每將副村長的話「令箭當雞毛」,這些事情常讓長官惱羞成怒。在當時,副村長的話就是法令,他可以抓人關禁閉,可以限制你出海打魚,更厲害的撒手鐧是送人進介壽村的看守所。

據耆老說,民國四十幾年復興村有一位副村長,每遇不順他心意的事時,他必然眉宇深鎖,故他被取個綽號叫「皺皺面」(ㄋㄡˇㄋㄡˋㄇㄟㄥˇ)。無獨有偶的,介壽村有一位姓毛的副村長,平時對村務總是指責再三。被他點名的人鐵定遭殃。因為馬祖話「毛」、「無」同音,所以、村民為他取個諧音綽號為「無好事」(ㄇㄛˇ ㄏㄛ ㄌㄞ^)。但是話說回來,也有受人愛戴的副村長,解嚴後舊地重遊,村民待之以禮,視他為上賓。舉杯話舊,其樂融融的例子,也所在多有。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連江縣文獻中心
  • 撰寫者
    陳高志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7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