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克難」,顧名思義就是「克服困難」的省稱。「克難運動」是軍方首先喊出的。民國四十、五十幾年時,社會普遍貧窮,生活節約變成日常習慣。尤其是美國物資停止援華之後,全國上下開始思考開源節流的問題。
湊合、將就、能省則省,是「克難」運動的生活目標,若能「化腐朽為神奇」,那更是最高境界。莒光二島是中華民國外島中的離島。周邊海域的物產豐富,但是陸地上的資源卻非常少。民國68年我在島上的敬恆國中任教,「不足」兩字都無法表達教學設備匱乏的窘境。
那個年代的外島老師,個個是三頭六臂。我是國文教師,有時得兼上歷史、體育課,甚至和其他老師合作訓練籃球隊及合唱團。因為年輕,精力旺盛,能夠獨力完成的事,絕不勞駕他人。照片中的舞台,右邊最後一道「耳幕」,我是以做紗窗的綠色紗網充當,雖然達不到遮掩的功能,但是在物力維艱的年代,也會自我感覺良好。舞台燈光用的是鋁質小湯盆,底部貼包裝香菸的錫箔紙,讓它增加反光亮度,外罩彩色玻璃紙。場燈熄滅,節目開始,舞台上的氣氛,頓時添加了幾分豪華。
演出者穿的鳳仙裝,全校僅此一款。老師們根據衣服大小,找能穿的學生訓練舞蹈,一個節目的表演人數,只能小於或等於服裝數。因為它適合所有的民族舞蹈,所以,只能靠手中拿的手絹或花籃…等道具做節目區隔。這種「削足適履」的變通辦法,如今卻令人懷念萬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