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話的「放齋」,意同國語的「放學」。民國五十年前的馬祖,一般人都是過著清苦的日子。為了吃飽穿暖,休閒娛樂的事根本就是奢談(事實上休閒項目和設備是缺乏的)。所以,童年歲月,「放學了」並不是快樂的開始。許多學童回到家要幫忙做家事。如,挑水、「灴豬 [米尾] 掏豬」(煮飼料餵豬)…等。貪玩的孩童,有時會趁機在學校逗留,老師們總是一一的「請」他們離開。
當時的學校放學要唱〈放學歌〉。歌詞為:「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老師)同學我們要分手。我們回去不要優遊,要把功課重頭研究。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大家努力把學問求。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大家努力把學問求。」唱完之後放學,各路隊由路隊長帶回。印象中這首歌我唱到小學二年級後就沒再唱了。今天,歌的旋律還記得,但部分歌詞已忘,感謝王榕樂先生將歌詞內容補全。
民國60年代,各個學校的學生數還很多。每一天放學,除了總導護老師要統攬全局以外,各路段還會加派老師守護,以策學童安全。照片是西莒敬恆國小放學情景,小朋友是田澳路隊隊員。左邊第一人是陳啟華,第二人是林美香,目前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的講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