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嚴時期,尤其是民國五十年之前,金、馬各級學校特別重視民族精神教育,軍歌、愛國歌曲比童謠更早一步進入校園。當時社會民風保守,被指派登台表演的同學,視演出如「勞動服務」,故臉部表情多半是靦腆與無奈的。
在反共復國的國策背景下,老師教的舞蹈,除了低年級唱遊以外,其他的絕對是民族舞蹈。如,〈青春舞曲〉、〈沙里洪巴〉、〈阿美族月舞〉、〈寶島姑娘〉、…等。照片是初中第十屆女生跳〈邊疆舞〉的神情,有同學稱這支舞蹈是馬中「鎮校之舞」。因為它是代代相傳,如公務員辦業務移交一般。當年舒菊英老師開玩笑的說,學姊若沒把學妹教會,那可是領不到畢業證書的。
這支舞一年要表演兩次,上學期是校慶晚會演出,下學期的「公演」是在惜別晚會時。所以,它的背景音樂大家都能琅琅上口。國中部成立之後,來自東引的男女同學,以青春活潑、曼妙輕盈的身段登上舞台,從此馬中的表演進入全新境界。各班都是以勁歌熱舞的姿態出現。甚至有男扮女裝的草裙舞,那些冒牌、克難的「美嬌娘」,居然也能獲得阿兵哥的口哨與掌聲鼓勵。
有了領頭羊走在前面,從此各班的節目設計多半是走流行風。即便是民族歌舞,也是以「豪華」的裝扮驚豔於人。我是樂隊成員之一,伴奏過〈金環舞〉、〈苗女弄杯〉、〈月下佳人〉、〈筷子舞〉…等。精彩的程度,做壓軸節目綽綽有餘。無奈的是,彼時的晚會型態,最後一個節目必然是「愛國大會串」,演員們不是扛步槍、舉國旗就是振臂呼口號,觀眾們久經「薰陶」,所以,也就見怪不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