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同化中失去的文化動能

照片拍攝於民國95年(2006),圖中是新北市板橋社區大學新移民女性志工團隊受邀到苗栗縣分享新移民女性服務工作的照片紀錄。板橋社大自民國92年(2003)開始組織台灣女性志工投入東南亞籍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工作,以識字教育為媒介,逐步納入東南亞籍女性發展文化課程的社會行動模式中,編寫出一套植基於女性經驗與法律認識的識字教材,在當時為民間團體自發的難得經驗。面對1990年以降東南亞籍婚姻移民的成長,直至民國88年(1999)內政部才依據立法院指陳內政負的預算執行附帶決議,公布「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最初以戶政單為搭配部分民間團體執行,到民國91年(2002)則更清楚以教育部為首,各國中小學校進行地區性的識字課程,同時搭配申請歸化的相關規定,東南亞籍新移民被規定需具備一定程度的上課時數才能申請國籍歸化。然而這類以公務機關既有課程教材及講師資源執行的識字與生活教育課程,失去考量移民的母國文化和貼近生活經驗的家庭面向,這也使得板橋社大新移民志工團體以社區女性為主,關住家庭經驗的教材規劃具備其特色,進而邀請分享。在社大的新移民識字教材發展過程,家庭經驗及親職教育的比重過大,也引發內部對於新移民母國文化缺乏的爭論,因此逐漸訓練新移民志工成為東南亞文化講師,向社區民眾敘說自己的移動故事與母國文化。生活適應的課題,是在同化和多元文化兩個概念的相互討論中產生社會行動的能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蕙雯
  • 貢獻者
  • 時間起
    200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