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2005年(民國94年)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第24號,探討有關「遮陰對野生茶樹生育及製茶品質之影響」,刊載於本期彙報之45頁至64頁。本篇研究由時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副研究員鄭混元、以及同為臺東分場之助理研究員范宏杰二人所發表。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編印。
本篇研究目的在探討野生茶樹於遮陰環境下的反應及其適應性,以作為栽培野生茶樹生產模式的依據。
結果顯示,無論以50%或70%黑色遮陰網作遮陰處理,其茶樹存活率、樹高、葉長、葉寬、葉面積以及葉片數均高於無遮陰區,但葉片厚度則成相反趨勢。由此可知幼苗期野生茶樹,於遮陰設施枝栽培管理呈現較佳之生育狀況。其次,經長期遮陰處理之野生茶樹,樹冠擴展及產量高於無遮陰區,製茶品質同樣呈現較佳之趨勢。另外,無遮陰區芽葉及成品之可容成分、多元酚、兒茶素以及可溶糖含量高於遮陰區,且達顯著性差異,不同季節呈現相同的趨勢。同時以無遮陰區之胺基酸含量高於遮陰區。整體觀之,在遮陰環境下有利於野生茶樹的生育及提高製茶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