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約拍攝於民國103年(2014),由新北新店居民王凱馨提供。王凱馨的父親是台東大武鄉排灣族,母親是台北縣(新北)新店閩南人,兩人都是1970年代的城鄉移民,兩人結婚打拼在新店置屋定居。王凱馨作為在新北出生的孩子,對於自己的原住民認同則是從生活對抗而來,自小批夫較黑的凱馨,常常在學校裡被同學說是番仔小孩,雖然父親沒有特別教授族語,但生長在1990年解嚴後原住民文化復振時代的她,相較於父親那一代壓抑的原住民認同,開始有不一樣的選擇與發聲的自信。結婚對象是閩南人,凱馨雖然對家鄉部落沒有太多的留戀感情,但仍感覺必須給部落一個交代,婚禮中仍以排灣族傳統族服亮相,昭告自己的原住民身分。原住民認同對都市原住民來說,有著更多複雜的因素,族語、部落階層、祭典與文化知識對凱馨來說都不重要,而是在血緣、與社會互動交織成的認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