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馬祖喪葬哭調:十間甘苦

馬祖喪葬儀式融合道教、佛教與地方信仰,地緣福州的閭山派道士舉行大量吸收自佛教經典的科儀,喪家與民眾則準備許多在地意涵的物件輔佐儀式進行,例如食用糍(sì,沾黃豆粉糯米糰)與水煮雞蛋。馬祖的喪葬禮俗內容始於臨終,止於「做三年」,壽終正寢的亡者,通常會通過報亡、入殮、壓棺、設靈堂、上山等程序。喪葬儀式不僅牽動著亡者能否安息,也與家族發展興衰有關,各家均不敢輕忽。

亡者去世後,男性每六天、女性每七天進行一次超渡,稱做七。在第六個七天時,女兒要買祭品祭拜亡者,祭拜時要放聲大哭,唱啼嘛曲(thiè-mà-khuóh,哭調),如「十合葉燭」、「十朵好花」、「十層寶塔」等。祭拜結束還要宴請親友,感謝他們的協助,因此第六個七又稱為「作六旬」或「諸(姿)娘囝七」。除了六七,出殯前每日更換白米祭拜金童玉女外,上山時孝媳與孝女皆須吟唱哭調表達哀思。

《馬祖喪葬禮俗研究》記錄了〈十間甘苦〉全文:

一間甘苦秀扁福,我娘奶一世做人沒享福,沒受榮華先受苦,也沒富貴來享福。

二間甘苦受吉益,我娘奶孺時肩頭作路腳抉卅,三娘落難吃滴水,海底做路上青提。

三間甘苦受三茶,我娘奶受苦沒榮華受盡風波雨路,好像黃蓮樹下談琵把。

四間甘苦受佛霜,我娘奶養著大兄細弟手提幸福功勞重,今日替我娘奶風光報孝,兄弟走進來相幫呀。

五間甘苦受竹丁,我娘奶希望養著大兄細弟,文祥行孝去間金,養著大兄細地安安七歲能送米,國蓮麻兒天賜金。

六間甘苦受葡萄,我娘奶端恩教子有功勞,養著大兄細弟孟崇哭竹孝順子,養著沒用書娘依仔手堵割肉也來沒呀。

七間甘苦受接琴,我娘奶沒說當初受苦是實情,當初我娘爸窮苦上頓沒柴下沒米,受苦娘奶不說受苦淚不情,養著大兄細弟孟麗君割堵佛應,養著沒用書娘依仔海棠木秉不孝情呀。

八間甘苦天落霜,書娘依仔那說我娘奶苦情也心酸,我娘奶腹餓沒給飽人講不說苦情是單恩,他人姑念我娘奶吃盡蔘根根泡箭,那知我娘奶吃那雪水白滾湯。

九間甘苦受希春,我娘奶仁貴趕上沒威風,我娘奶十大功勞薛仁貴,養著大兄細弟來報我娘奶回頭恩呀。

十間甘苦受牡丹,我娘奶養著大兄細弟一國,王替我娘奶搶江山,征東征西薛仁貴,拋頭露臉薛丁山呀。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馬祖藝文協會(2009)。生命禮俗普查表。97年度連江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計畫(信仰、生命禮俗)成果報告(頁414-465)。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林駿華(2003)。馬祖喪葬禮俗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 所屬族群
    其他
  • 所屬族群說明
    閩東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