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許氏高陽堂架構斗縫

跟許氏高陽堂架構斗縫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許氏高陽堂架構斗縫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許氏高陽堂架構斗縫

此架棟斗縫位於許位於許氏高陽堂,為大木作匠師翁水千先生作品之一,斗縫大小依據位置不同為2.5-4吋,銜接上鳳雕與花鳥雕,架棟間共有十二個斗縫。

翁水千匠師新修的木構建皆為原色,因為2019年拍攝時欣逢2019年十一月宗祠百年奉安大典,因此全部上彩漆以示慶賀。

【建物資訊】

許氏宗親會有鑒於家廟眾多,但整座金門嶼卻沒有一間祭祀的宗祠,便在討論與集資之後,決定建設這棟樸實中帶有莊嚴與華麗細節的廟宇。原先建築體是一座廢棄的大宅院,經過家族仕紳四處奔走後,終於將分散的產權蒐購完畢,得以將這座原先在歲月長河中安靜聳立的紅磚老房,改建為如今的樣貌。

建築內部後,便會深深受到不同於外觀的華麗色調。神龕精細的雕刻在亮眼的金漆的點綴,樑柱上綠、橘、藍相會交融的圖案繁複而不失典雅,神桌燈赤紅的光芒,伴隨裊裊升起的檀香在寧靜的公廳內繚繞。一旁木造建築的許氏家廟,便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


許氏家廟建於1533(明嘉靖12)年,1731(雍正9)年一度大肆興修,後因戰亂頻仍,大部坍塌,乃於1971年重建,歷經4年完工。建築平面格局為三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平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南門許氏家廟為後浦早期城市史的一部分,歷經多次整修,仍保存歷史原貌,三落大厝的格局素樸典雅,前埕相當寬闊,是南門一帶生活的開放空間,保留當地居民的共同回憶。 

現為社團法人金門縣許氏宗親會持有,於2003年經文化部文資局府教社字第092001570 號 公文認定為歷史建築。

【匠師資訊】

翁水千司阜,金門人,1937年生,為金門傳統建築工藝中之大木匠師,於2016年獲得人間國寶殊榮。

翁水千匠師之大木技藝為家學,金門8·23砲戰以後,島上建築受創嚴重,翁水千則隨父親進行修繕作業,並在出師以後因應金門材料窮窘情境,善用不見木(水泥工法)修建房屋,為時代性技藝之持有人。

翁水千善算寸白,並以此修建宗祠,宮廟,累數十間。其代表作有呂厝林氏家廟、南山李氏家廟、翁氏宗祠等。

資料引用:文化部文資局,重要保存者翁水千及其保存技術調查記錄案成果報告書,台灣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主持。中華民國107年七月。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班馬傳媒
創作者
翁水千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9/3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