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於民國75年(1986)海山煤礦維修場,攝影家朱健炫,礦工一邊工作一邊聊天,下坑後在維修場修整明天要使用的開鑿工具。整理工具的過程,數次進入火堆與冷卻,每個礦工鍛鍊至少都要十五分鐘,有些人還要半個鐘頭。出坑下工後的礦工會先把電池繳掉,走過海山煤礦的拱橋到達坑木場,在坑木場挑好坑木的礦工才會再到維修場修整工具,因此,礦工不是離開礦坑才算下班,還要為了明天工作順利進行一些整備作業。
右邊的礦工把鐵軌當作墊子,將工具放在鐵軌上面敲擊;左邊的礦工穿著長袖衣物,判斷時間為冬天,礦工在出坑後天氣寒冷的冬天穿上長袖衣物,但是只要一入坑還是會因為坑內高溫脫掉上衣打赤膊。右方站著的人後面有一桶水,用來冷卻鍛造後的工具,工具在敲擊完後冷卻才能知道敲擊後的情況,以及幫助材質硬化。
此張照片紀錄性比藝術性強,光線沒有明顯的進到維修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