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及源由:拍攝於2018年10月2日,文史老師姚其中拜訪金山慈護宮董事長游忠義,傳達文史團體對金山慈護宮大修計畫的關心,及願意協助申報古蹟,會後訪談董事長談未來計畫,並由姚老師介紹慈護宮建築之文史價值。
主建築介紹:金山慈護宮,在清朝嘉慶年間由地方仕紳集資建廟,主祀媽祖,是北海岸重要信仰中心。日治初期於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一次大修,由彰派名匠陳應彬將三川殿易為重簷式,並出現假四垂式結構。至一九零二年落成,成為台灣北海岸一座最重要媽祖廟。金包里二媽回野柳媽祖洞祭典於新北市有形文化資產。
主建築大木匠師:陳應彬
慈護宮於1899年重修,由陳應彬施做,正殿基本不動,前殿由單簷改為重簷式,因此出現陳應彬特色之假四垂太子樓結構,1902年落成後,成為台灣北海岸第一座媽祖廟。
1936年由陳巳元大修,更換前殿龍柱,並增加屋簷下的網目斗拱,提高裝飾程度。李乾朗教授推測為陳巳元徒弟廖石成也有參與。
金山慈護宮建築特色:
前殿看架斗拱,網目斗拱。慈護宮前殿棟架為重簷假四垂,架內為二通三瓜形式,前步口屋頂可見到上下兩層。
慈護宮下簷斗拱採用彬司派最擅長之螭虎看架,以三隻螭虎拱出三跳組成,與1916年台中豐原媽祖廟及1921年台北指南宮、1927年中和福和宮相同,慈護宮於1935年大修時,在正面屋簷下又加上了網目斗拱,細部設計與1927年中和福和宮及林口竹林寺相同,為陳應彬兒子陳己元主持之佐證。
根據業內名宿李乾朗教授的判斷,金山宮在一次修復的時間,應邀請了台灣大木匠師陳應彬為其主造,三川殿的太子樓造型,為陳應彬慣用的「假四垂」工藝。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