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漁具保養用具:染鍋

染鍋,為木製品,高度約為150公分約到成年男子的肩膀處),圖中染鍋現存於北竿鄉橋仔漁村展示館,是縮小版示意展品,而非早期所使用的真正大小。其主要使用於染網時,維護漁網用。

在尼龍漁網尚未引入馬祖時,漁民所使用的漁網材質大多為苧麻或紗線,長期浸泡在高鹽分的海水中,容易附著海中微生物造成漁網脆化損壞,因此需要烹煮紅柴或利用薯榔作為染料,透過染網使漁網更為堅固。

經過一個潮水亦為約每半個月,漁網就需收上岸進行曝曬後才能再次下網,這樣重複三個潮水,在第四個潮水之時,亦為約兩個月左右,就必須要將魚網收回到岸上,徹底清洗乾淨,再將魚網浸泡於先前漁夫煮好的紅柴或薯榔的紅色染液後,再行曬乾。漁網的浸泡與曬乾需反覆三次,接著將漁網放入鍋中蒸煮。透過高溫蒸煮六至八個小時,可使染液吸附在漁網上,進而能加強纖維韌性,恢復漁網原有的硬度。漁網的蒸煮是染網維護的最後一道工序,亦是相當重要的步驟。黃鵬武耆老提及,若是少了漁網蒸煮的動作,漁網放入海水中,染液將會脫落而失去其效果。

馬祖尚未進入戰地政務時期時(民國三十八年前期),紅柴及薯榔主要從中國購入,爾後從臺灣買進。黃鵬武耆老提及兩種原料購入價格差不多,不過紅柴染液的烹煮相對耗時費工,染鍋約莫150公分高(耆老提及高度約到成年男子的肩膀處),因紅柴屬大型木塊,使用前需要剖成約一尺至一尺半左右的長條,在鍋內堆疊三層,連續一天一夜的熬煮,便可得到紅色的染液,而剩下的紅柴則作為生火所需的木材使用。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創作者
    馬祖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