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傳統漁具:網鉤

網鉤,在福建稱作𦁧鉤。長度約三欠多(欠為長度單位,為一個成年男子雙手張開的臂長),其用途為漁夫進行起定置網與換網時使用。握柄為長竹竿所製作,多由漁民自製,在竹竿前端會打入一塊一吋長的硬木,與竹竿軸成60度左右的交角,再用麻繩打上麻花結將其纏繞固定作為鉤子的部分,供起網時鉤囊尾(定置網尾端)拉網繩使用。

待確定打入海底的樁穩定後,漁夫會因應潮水與漁獲量,每天出海起網、掛網或換網。在掛網時,漁夫會根據浮標來到打樁的位置,藉由網鉤鉤起「根繩」(綁於輪板的大粗繩),使蝦皮窗完整浮上水面,透過網鉤鉤住框架,拉網繩將囊網拉至船艙上,解開囊尾的綱,倒出漁獲,紮好後再投入水中。因早期𦁧的材質為苧麻所製,在海中長期浸泡會吸引海洋生物附著,因此必須定期更換清洗,以延長其壽命。於春季約每隔10~15天、冬季則20~30天更換一次,漁夫會自行計算時間,利用網鉤鉤起網來更換。

圖片中,自右邊數來第二個,石頭下方之物,即為網鉤。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創作者
    馬祖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