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扭曲的軌跡(二)

照片中為民國40年(1951)10月22日花蓮發生規模六級的大地震,鐵軌因此變形。在老東線時代,因為當時東部各河川的上游,幾乎都是木材的重要出產地,森林被大量砍伐後,每逢颱風豪雨來襲,極易造成水災。在怪手、推土機等重機械尚不普及的年代,只有靠人力擔當把流失的路基填補,然而只依靠鐵路局的人力常常是緩不濟急,因此重金聘請民工加入搶修。每年6月到10月都是東線鐵路沿線居民「開源」的季節,很多人會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加入搶修。給予酬勞的標準由現場監工人員自行判斷。這樣按件計酬的災害搶修方式非常有效率,根據老鐵路附近居民的描述,遇到事件搶修往往整個路線現場黑壓壓的一片人潮,就連小孩子都參與其中。隨著鐵路修建愈來愈完善以及重機械的普及化,臺鐵重金聘請民工搶修已成為歷史。照片提供:張志遠。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花蓮縣文化局,《軌跡歲月:花東鐵道情懷2》(花蓮縣文化局,2010)
  • 撰寫者
    洪紹予
  • 創作者
    花蓮縣文化局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5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