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扭曲的軌跡(一)

照片中為民國40年(1951)10月22日花蓮發生規模六級的大地震,鐵軌因此變形。東部鐵路的行車事故大致可以分為:車輛與設備故障、員工作業失誤、列車妨礙、障礙及無法抗拒的天災等數種,在更早的時間也會因戰爭而被飛機轟炸破壞。臺鐵為了預防行車事故,設有搶修鐵路的鐵路搶修隊以及重金聘請民工進行災害的搶修。重機械器具機器尚未發展成熟的時候,鐵路搶修隊對於鐵道維修非常重要,早期的鐵路各機務段都編有機務搶修隊,而搶修隊是24小時待命,只要一有事故發生便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出動。民國38年(1949)颱風襲擊臺灣,當時的鐵路搶修隊從壽豐車站一路搶修到瑞穗等車站,前後花費將近一星期才搶修完成,由於沿線小站無法容大批搶修人馬,因此搶修隊只能睡在貨車地板上,每日三餐也都自行料理,由此可見鐵路搶修的過程相當困苦。照片提供:張志遠。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花蓮縣文化局,《軌跡歲月:花東鐵道情懷2》(花蓮縣文化局,2010)
  • 撰寫者
    洪紹予
  • 創作者
    花蓮縣文化局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5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