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傳統漁具:竹簍樁(莒光)

竹簍樁,其又稱箂,莒光人又稱「ㄌㄞˇ」。為竹編品內裝入大量的石頭,是莒光鄉東西莒海域特有的打樁方式。其高約一公尺,長寬約三公尺到三公尺半之間。

因莒光東西莒海域的海底為岩盤地質,進行打樁時,樁無法深入海底層固定,為了在此海域捕魚維生,早期漁民因研發出以竹簍樁的方式進行捕撈。與傳統打樁方式相比,雖不需透過斗將樁打入海底,反覆進行打樁的動作,但要將竹簍樁放入海底仍相當費時費力。準備竹簍樁前,漁家會請地方竹編師傅以竹篾編織出長寬約300至350公分,高約100公分的大竹籮筐,同時撿拾許多大石頭,以利竹簍樁有一定的重力可沉入海底。在事前作業一切都備好後,會在風平浪靜的天候之下,將大石頭們放置上船,並將竹簍樁的四角綁上粗繩擱置於船邊,以利隨船隻抵達指定的海域。

抵達後,將大石頭逐一放進籮筐中。此作業需要船員在籮筐旁,隨時調整擺放在籮筐裡的石頭,以維持籮筐的整體平衡。此一步驟極為重要,若石頭放進籮筐中時未保持平衡,籮筐容易失去平衡導致其翻倒,使石頭與竹籮筐皆掉入海中而功虧一簣。在船老大(船長)確認竹籮筐中的石頭數量與緊實度足夠後,這時船老大(船長)會發號施令,船員們聽到船老大的指令後,一同切斷原本繫在竹籮筐四角的繩索,使竹簍樁與蝦皮網等漁具沉入海底,便可捕撈隨著潮流流動的魚群與蝦米。設置竹簍樁的作業會選擇在退潮時進行,竹簍樁定點作業相對時間冗長,因此一個潮水最多只能打好兩個竹簍樁。

因現階段尚未能尋得竹簍樁,故圖片中為一般大小之竹簍,實際竹簍樁應為三公尺寬、一公尺高。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創作者
    馬祖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