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七腳川山的遠望

七腳川山最易令人聯想到的便是「七腳川事件」。其事件爆發之主因為薪資過少的隘勇伍長芝魯霧甸等人,原被派至居住地附近執行勤務,後來卻改調至遠方海岸執行勤務,因離家過於遙遠,再加上日方勞役分配不均,且當隘勇們未獲取薪資時向頭目與警察索取無果,故認定頭目與警方苛刻他們。1908年(明治41年)12月15日,七腳川派出所共有42人受七腳川社人包圍,被日方認定為全社暴動。事件爆發後,部分歸順者被移到大埔尾(今臺東鹿野)安居,也有部分被分在其餘南勢五社。七腳川社則被遷移至今日的花蓮池南、月眉、溪口及臺東縣海端等地,稱為「七腳川新社」,而歸順後逃走,以及不肯投降者,越過木瓜溪於鯉魚尾一帶活動,直到1914年(大正3年)討伐太魯閣群時,才被收繳槍支及歸順,七腳川事件亦在此結束。本資料出自於《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此書由花蓮出身的葉柏強先生撰寫,是一本擁有大量歷史影像的書籍,於2016年(民國105年)出版,可以透過此書了解花蓮的城市變遷樣貌。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葉柏強,《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花蓮縣文化局,2016)
  • 撰寫者
    吳緯俊
  • 創作者
    花蓮縣文化局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