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莎韻之鐘

莎韻之鐘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0

1937年(昭和十二年)蘆溝橋事變,任教於Ryohen(流興)的田北正記老師收到徵召。隔年Ryohen青年服務隊11人,一同搬運行囊隨行至南澳,不料正值颱風過境,抵達南澳南溪時(今武塔村)遇溪水暴漲,其中17歲少女Sayung(莎韻)竟失足墜溪,至今仍下落不明。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感念於此,即贈送一口鑄有「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鐘給Ryohen,原為單純意外落水事件,事後卻演變為台灣、日本、中國眾所皆知的悲壯愛國故事。莎韻的故事曾遍及全台灣、全日本,卻少有人知道Ryohen(流興)就是莎韻的故鄉。1958年Ryohen(流興)全部落45戶遷至金岳,莎韻之鐘也跟著消失。但那曾經是部落耆老在節慶、上下課及重要事件所需敲的鐘,也是部落耆老在Ryohen(流興)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經驗。2009年我們以「莎韻後代」的名義,建立金岳的「莎韻之鐘」,並與「傳統屋」結合,轉型為「莎韻故事館」,期望將舊部落的歷史文化與莎韻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也提供部落青年一個可以認識傳統文化與空間形式的場所。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陳芃伶
創作者
金岳社區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0/11/25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